在今年2月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,对杭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专门规划和部署;日前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,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推进落实“十四五”规划科技创新发展部署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情况的报告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杭州市科技创新在夯实基础、建设载体、培育主体、提升能力、集聚人才、建设队伍、完善体系、优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,为“十四五”科技创新工作起好步、开好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推进创新策源地建设方面,杭州市积极实施“名校名院名所”工程,西湖大学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、浙大国际科创中心等相继布局和设立,西湖、良渚、之江、湖畔四大省实验室启动建设,合力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平台。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,建成“省科小—雏鹰企业—国高企—领军型企业”梯度培育体系,2015年至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4倍。杭州市还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不断完善人才新政及配套服务细则,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,出台推进“双创”升级新举措,连续10年入选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”。
强化科技自立自强、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策源地,是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项重点任务的首要任务。为确保“十四五”规划科技创新发展部署的全面落实,杭州市将科学技术发展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列为重点专项规划,并着手编制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、知识产权等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各类专项规划。目前,杭州市“十四五”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和意见征集工作已基本完成,预期二季度完成规划论证、完善、审定和发布。
进入“十四五”时期,如何着力锻造长板、补齐短板,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?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,通过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、持续实施“名校名院名所”工程,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,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。为更好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,应该通过落实减税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,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还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,建设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
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。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,杭州应通过深入实施“全球英才杭聚工程”“青年人才弄潮工程”,培育新时代“杭州工匠”等举措,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。同时,应该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新政,完善科技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,加大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力度,探索建立人才项目和人才认定举荐制度。此外,还应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省、市重点科技创新园区(科技城)的人才保障房规划建设,优化调整科技人才集聚区域的幼儿园等基础教育、医疗卫生等资源布局,增加优质资源供给。
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科创生态,大家围绕完善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政策、理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等提出了建议。大家提出,杭州应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、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,调整财政科研投入体制,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,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,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、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,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平台,促进创新链、产业链融合发展。